中商网欢迎您!
中商网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娱播报
市场淡季文艺片扎堆上映 属于文艺片的春天将至?
发布时间:2019-04-15 13:45:34 来源:工人日报

今年春季,一众文艺片集中上映,票房并不理想。更强调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文艺片,如何谋求更多商业价值依旧是个命题——

  属于文艺片的春天,将至未至

  时至三四月,一众文艺片上映。于是,一种借着流行语的声音出现,“文艺片集体过春天”。

  集中上映,不过是市场现象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:“所谓‘文艺片集体过春天’仅是一种说法。严格来讲,是具有文艺气质和文艺性状的作品比往年更多,这更像是一种‘过春天’的趋势、启示或前奏。”


  单就票房而论,《地久天长》接近4400万元,《阳台上》不足400万元,《过春天》不足1000万元。在中国内地年度票房体量已经超过600亿元的当下,文艺片的“春天”之说不免有点尴尬。

  影评人韩浩月表示,文艺片的春天总是很短暂,而“倒春寒”现象的出现,则会提醒对于文艺片市场盲目乐观的人,重新再谨慎起来,用更多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文艺片的生存境遇。

  毫无疑问,属于文艺片的春天,将至未至,还需度过漫长时节。

  市场淡季文艺片扎堆上映

  “平三淡四”,是电影圈里的一个老说法。这两个月处于春节档和暑期档之间,没有什么重要节假日,属于市场淡季。

  为什么三四月会有那么多文艺片上映呢?有在柏林斩获影帝影后大奖的《地久天长》,被誉为最佳处女作的《过春天》,张猛藏匿了一年的《阳台上》,期待已久的娄烨新片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》。在海外方面,也有收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《绿皮书》和最佳男主角的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。

  一位院线排片负责人告诉记者,3月是传统淡季,也是文艺片特别钟情的档期,没有大片上映,适合文艺片慢慢放,口碑发酵。

  早年间,三四月是“进口片月”,即便是国产商业片鲜有机会取得好票房。直到2013年春天,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《致青春》两部女导演的国产电影作品才取得不俗成绩,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罕见地超过进口片登上当年3月的票房冠军席位。

  在春季档期中,文艺片倒也时有出现。李玉导演的《观音山》《万物生长》,2010年4月的《岁月神偷》,2012年3月的《桃姐》,2014年的廖凡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的《白日焰火》和王景春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的《警察日记》等等。但是,这些文艺片的上映比较分散,票房竞争力较弱,所以就淹没在一众电影中。

  多位电影从业者告诉记者,今年春季文艺片扎堆上映,应该算是多年来潜移默化的结果。并且今年恰好是国产文艺片创作的“大年”,据统计今年将有近20部文艺片上映。

  始终在探索中的文艺片营销

  文艺片的宣传营销,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。

  在《地久天长》之前,同样在柏林电影节擒熊归来的《白日焰火》,2014年内地票房破亿,被业界认为打破了获奖文艺片票房失败的“魔咒”。其票房成功的原因,和它采用商业片的发行模式有很大关联,同时其宣传费用高达1500万元,这是普通文艺片所无法照搬的经验。

  用商业手法卖力包装文艺片,必是伴随着高风险。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去年底的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。电影宣发团队创造了“零点场倡议”和“一吻跨年”这种号召大家去看首映的营销策略,并在以抖音、微博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了病毒式扩散,结果上映首日就占据票房榜首,达到惊人的2.46亿元,创下中国文艺片票房新纪录。但很快电影口碑出现崩盘,票务平台评分跌至4以下。随之而来的,则是票房的雪崩:上映后第二天,单日票房滑落至1120万元;第三天,单日票房仅仅只有185万元。

  回想起来,制片人方励为《百鸟朝凤》惊天一跪求排片,王小帅为《闯入者》排片不足2%而直言“这是文艺电影最坏的时代”,这些极端情况并不遥远,文艺片与受众之间的沟壑尚未填平。

  “为什么文艺片营销总是处于‘迷路’状态,要么找不到路,要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路?”这样的疑问一直存在。

  在每部国产文艺片宣传阶段,影视从业者的朋友圈总是被各种口碑刷屏霸占,各部电影都被花式夸赞,但业内人士也清楚,这种营销出来的“口碑”并不能真正进入观众内心。

  先定向推荐,再逐渐扩散。这算是正确的文艺片发行模式之一:先是让其固定的受众——影迷逐渐认可,然后通过口碑推荐,近而影响对该类影片略有兴趣的观众,最后再真正下沉到大众。当然,这个概念模式说起来容易,但是实施起来仍需一定的周期。

  以这个概念作为出发点,成立三年的“大象点映”正在探索,为纪录片和文艺片寻找市场。“在今天这个时代,即便你小众到1%,只要你能找到100个1%,那你则拥有了100%,你就有机会突出重围,让小众变成大众。”大象点映创始人吴飞跃如是认为。

  商业化是好趋向,但不必过高期待

  同样在今年3月上映的《惊奇队长》和《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》,评分和口碑都不如《地久天长》,但在票房体量上却把它远远甩在身后。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市场鸿沟仍然巨大。

  2017年,《冈仁波齐》创造了1亿元票房和《二十二》收获下1.7亿元票房,成了文艺电影的奇迹。奇迹总是极少数,在市场折戟的文艺片却是大多数。以2014年为例,台湾金马奖六项大奖加持的《推拿》只拿到了1351万元票房,历时四年、制作费用超过7000 万元的“大文艺片”《黄金时代》最终票房不过5000万元。

  《村戏》导演郑大圣用“一片一命”来形容本土文艺片的市场命运。在他看来,文艺片走商业院线,是好趋向,但不必抱以过高期待。“我们只能‘事后诸葛亮’地分析文艺片在票房上的成或不成,却很难提前作出判断。”

  当然,即使更强调艺术价值的文艺片创作者,也会希望谋求更多商业价值。

  事实上,这正是文艺片商业化最尴尬的地方所在。创作者和投资方都希望能够和市场走得更近,希望能够攫取更多商业利润,但是文艺片本身的特质决定了,它必须为了艺术性牺牲一部分商业性,以至于其注定无法像很多商业片一样打全民市场。

  影评人韩浩月给出的建议是,“ 毕竟现在电影产量很大,观众可选择余地很多,文艺片导演要把自身与作品放置于整个市场环境中进行衡量与评价,如此才能把握好创作轨迹,既能满足自己的文艺理想,也能从市场回报中得到具有积极意义的鼓励。”

  如何“衡量与评价”,迄今没有规律可遵循。文艺体质的影片,要更好地下沉到中国主力观众的视线中,依然需要不少时间。这不仅仅是一味强调影片质量可以达到的目标,还需要更为优化的战略部署。

  就如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所言:“电影,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科技化、工业化、大众化的艺术,而大众化的观众从来都偏爱热闹胜过冷峻、故事性胜于作者性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始终如此,这就是电影的本质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尽快找到全面支持文艺片可持续发展的路径。”

  目前而言,选择长线放映是文艺片相对稳妥的发行模式。2016年10月成立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,如今已扩张至全国1815家影院。发起单位之一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说,“一方面希望观众要给国产艺术电影成长空间和时间的忍耐性。另一方面创作者一定要去做打动人心、给人温暖的作品。”

  陈俊宇


上一篇:文化消费升级:高雅艺术 因何走俏
下一篇:专家分享古籍知识:旧刻本古籍与读书研究密不可分
栏目推荐
《黑客帝国4》恶评如潮:曾经的科幻经典只
Discord模式等十大场景,环信带你玩转泛娱
不是所有间谍都像007,落魄中年夫妇成就反
冬奥带火冰雪题材影视,《超越》讲述三代
《王者荣耀》音乐会破圈:古典音乐不该和
明星版舞台剧《寄生虫》今日开票,郝蕾与
中国最大戏剧聚落群亮相郑州 只有河南·
重温历史,以德化人!电影小镇邀请留郑过年
从修文物到修房子,纪录片“贴地”讲述故
“中华文化·第三届黄河文化论坛” 媒体
热文排行
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舞钢校区开工仪式
退役大学生张奥河中救人不留名
90后政协委员李慧和刘骏文:加强非物质文
DIOR迪奥真我缪斯香水,尽显女性锋芒!
郑州泰山誉景二期朗誉园延期近半年不交
爱马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专卖店焕新开幕
明天,就在明天 三台东方红热销拖拉机
任丽丽:巾帼豪杰 扶贫楷模
简直惊艳!全国唯一采用全智能系统控制的
皈元(广州)健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